种赛培育的双刃剑

现在很多专业鸽舍,为了经营的信誉效应和经济效益,都希望自己能做出面对市场既能做种又能放路的鸽子。因此以种鸽标准作育赛鸽的育雏理念这点无可厚非。要在自己的一路主系中做到这一点虽然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和技术相匹还是能做到的。

但是,这种方法我认为在有利于鸽舍种、赛的整体实力发展方面仍然是欠缺的,弄不好是把双刃剑。下面我就根据鸽子育种和育赛的不同特点作如下技术分析,以便趋利防敝。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种鸽标准作育赛鸽,就是说以种性回血培养为基础,育出既能做种又能比赛的鸽子来。这种方法,是以保持鸽舍内主血的普遍纯度为前提条件,在杂交与提纯交叉循环的育雏过程中,它的优胜劣汰的优选原则,是以提纯和比赛同步要求同一鸽子为主的,即是回血培养种鸽的前提要本身直接能放路才行的。这虽从狭义上来解释是可行的,但从广义上来说,这里违背了一般鸽舍普遍遵循的提纯不宜放路为主的育种原则。因此尤其是近亲配,采用这样的方法养鸽损失将会很大。更严重的是这种方法对提高主血种鸽的纯度档次一点好处也没有,技术上处理不好甚至会起反作用。

我们知道回血提纯的雏鸽,往往会出现放不好的做种价值,往往要比那只放得好的还要强,它出的后代赛绩甚至要比那只回血平辈冠军的后代还要优秀。这里体现了回血育出的雏鸽种性纯度走两边的问题。走的纯度低的只要赛绩基因反映仍然良好,甚至还会有很好的成绩表现;走的种性纯度高的放飞不一定好,甚至丢失。这等于你挥剑把那只种性高的给杀了。

对于回种的目的,是要出高于父母代的优秀种源的基本种性鸽。只有这样的鸽子才是使你种鸽种性档次不会衰败的保证。而这样的鸽子当你用赛鸽的条件来要求它的时候,往往又被你纳入放飞慢或丢失的淘汰命运。你回下来的血统能放路的种性并不高,而种性高的甚至是回血跳出的一只千载难逢的高代雏鸽,往往被你夭折在比赛途中。

人们热衷于天落鸟的传奇幸运,也许就是这样“唱出来的歌”。

其实要做到保证一只鸽子既能做种又能放飞,不是以种鸽的标准作育赛鸽这么个概念,而是种性档次决定后代赛绩延续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只优秀的种鸽它的第一代杂交鸽,可以延续保持后三代以上,均能作出优秀的赛绩鸽,只要杂交配法得当,也还能飞出甚至是冠军的赛绩,这在优秀种性纯度比较高的鸽子遗传中是很普遍的。我们过去的李种和汪种中的比如天祈鸟、老桃花、小尖嘴等这些历史名鸽都能做到。因此,我们在主血系统的培育上做到杂交直子一代就完全能达到既能做种又能比赛的目的,是要以能育出强大的基础种鸽并保持和创造它更高的种性使用价值为前提的。这需要我们有高超的独立育种技术,而不是以“种赛兼容”的这种育种方式取得成功的。

我们出再大的价钱即使买回老外所有的赛绩鸽,也买不垮老外的鸽棚,这是为什么?就是人家遵循育种优先于赛飞这个道理。只有我们在育种的方法和理念上赶上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超越。

养鸽子比赛,我说冠军是一时的运气,育种是不败的关键。提高我们的育种意识。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如今我们似曾丢失的中国赛鸽大师李梅龄、汪顺兴等老一辈育种之路的宝贵经验,这才是一个的鸽舍的种源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林先生做的到底是什么梦?

2017年11月25日,在网上读到林则宇先生这篇充满“浓浓爱国情”的文章时,真的令人难以置信,这文章是林先生写的吗?这是那位一月在国际鸽联奥林匹克大会上胸前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胸卡(卡名DEF LIN)、自导自演了那段“各国代表桌上插着小国旗,宛如联合国大会,正是在这种正式场合,也难得能看见,台湾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严重违反《名古屋协议》规定,将台湾讲成国家视频的林先生吗?

种鸽的选择与配对(一)

种鸽的选择与配对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种鸽是参赛鸽取胜的基础,选择是通向希望的桥梁、配对则是成功收获的关键。没有好的种鸽,无论你用什么技巧,或是用什么高超的技术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即使你有了种鸽,或者是有了血统很不错的、甚至是获得高位奖的名次鸽,如果在配对前,没有经过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科学配对,结果则是徒劳的。也就是说,每一对种鸽的理想配对,都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且经过有目的的严格挑选,过程的每一步对日后的成功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血统鸽或是名次鸽都能获得理想的合配。

然而,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由于鸽手选择的标准不同、配对的技巧方法及对种鸽感官、手感、品性等存在着认识的差异,所以,赛事验证的结果与理想实现的程度各不相同。

那么,应如何进行种鸽的选择、选择的种鸽又如何按照理想的目标进行科学的配对是每位鸽友思考、关注和不断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经常阅读科学养鸽杂志、浏览中国信鸽信息网站、参与信鸽文化交流,从分享获胜者的感言、亲摩成功人的赛事经历中,体会成功的奥秘,对自己的种鸽选择和配对及赛鸽生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帮助。

笔者虽没有高超的技巧,但愿将自己多年来的养鸽实践及选种、配对的过程做法与体会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愿给读者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觉得在选择种鸽和配对的过程中,都应该要经历以下一些必要的作业流程:

初选→淘汰→引进→精养→选择→调整→认对→配对→登档

1、初选:这一阶段,一般为正式比赛已经结束,是鸽手建立在以自身鸽群为基础上的初步挑选过程。在挑选中,鸽友从血统、赛绩、骨架结构、品貌及眼沙眼志、外形特征等品质入手,挑选出自己信任或喜爱的鸽子,一部分留着继续打比赛,以进一步验证其上代亲鸽的合配性;另一部分则留着作为自己的种鸽梯队;还有一部分,挑选时上手感或参赛后成绩验证不理想,那怕血统再好,则豪不犹豫的被淘汰。

挑选时留着继续打比赛的鸽子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小,待到比赛期,还有冲击目标(希望)的可能性;

2)身体素质强壮,上代血统过硬,平辈赛事中也有较好表现;

3)参赛鸽为赛鸽型眼志或综合型眼志;

4)过去一届的比赛,由于鸽龄、成熟期、天气等饲放条件因素限制,使赛鸽水平未能得到正常发挥;

5)考虑近亲鸽的稳定性,对此类鸽子一般不宜留着再次参赛;

6)经历类似饲放条件,两次决赛均未成绩理想的,坚决不留;

7)长程赛鸽龄不宜超过1.5岁,超远程赛鸽龄不宜超过3岁,短程赛鸽龄(从公棚赛特点及成效性考虑)最好为6个月,重复验证不宜超过13个月。

留着作为自己种鸽梯队的鸽子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血统清楚,溯源留种鸽的3代均有较好的赛绩表现;

2)赛绩鸽或赛绩鸽的平辈鸽,身体内质无病变;

3)还血鸽,体质强健,本身不仅含有上代亲鸽的优良特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优势遗传特性;

4)身体骨架结构匀称、上手感好;

5)眼沙色素深而明亮,整圈型、赛鸽型或综合型眼志均可留种,如果伴有气孔、蓝色、紫色底沙或有速度线混合型色彩眼志,此鸽则非常珍贵,一般被称为复合型眼志,留种的价值超过让它们去拼搏参赛的获奖价值;

6)高位名次鸽中的种鸽型眼志留种的价值最大,不仅十分可贵,还应百倍的珍惜;

7)还血近亲鸽中,易得呼吸道疾病的不宜留做种鸽;

8)羽毛紧密、换毛(羽)迅速、有规律,且毛羽质感光亮;

9)种鸽育龄不宜超过10年。1-4岁种鸽配对后的下代可直接参加比赛,4岁以上的种鸽后代只宜通过选择后留作还血种鸽,通过近亲、远亲、复壮、再选择过程,保持自身种鸽优势遗传特性的年青血脉;

10)种鸽的育雏时间应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不要超过3孵,并不得影响种鸽的正常换毛(羽);

11)实行寡居制。除配对、育雏期外,其它时间应能保证种鸽得到充足的休息;

12)确保种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灯具代替光照。

2、 淘汰:选择时,可参照下列条件淘汰劣质鸽:

1)虽然来源于好的血统,但经历常规条件比赛验证翔速缓慢;

2)近亲还血鸽,体质较弱,并患有呼吸道病史,雌雄鸽鸣叫声嘶哑;

3)眼沙、眼志遗传品质次于上代亲鸽的优良品性;

4)羽毛松散、换毛迟缓或换毛(羽)无规律;

5)尾部松散、气囊不足、手感较差、且趾骨不对称、松或有尖薄感觉;

6)经多羽雌雄互配,下代鸽成绩仍很平平;

7)经历相同类似饲放条件,两次决赛均未成绩理想;

8)反复出现拉稀或经常出现粪便不成型的鸽子;

9)10年以上老龄鸽:常出现无精蛋或薄壳蛋、无光质麻壳蛋、易破蛋;

10)比赛成绩虽不理想,但上手后总找不出什么缺陷的鸽子,可降为保姆鸽,因使用这样的保姆鸽,对育出幼鸽的无性遗传风险较小。

我的育种理论

生物的遗传是由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的,是由雌雄双方的生殖细胞的结合来完成的。赛鸽能在遥远的陌生环境中归巢,已经证明了赛鸽具有天生的定向和返巢功能,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继承了祖先的优势。在这些短中长距离归巢的赛鸽中,形成了个性的特点,短程、中长程、超长程,养鸽人根据赛鸽的个性来培育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育种的过程。

在阅读大量的赛鸽资料中,笔者发现大多鸽友的思想,和资料文献中显现出一个普遍的思想,就是渴望通过遗传优势,来决定赛鸽的距离和速度。千百年来的遗传学和育种研究中出现了学者、派别、品种、品系,有人成功了,但是成功和失败之间,还是后者多多,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就叫做育种。

笔者在多年的养鸽生涯中,体会最多的是赛鸽的家族与鸽主的饲养方法、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赛鸽在天南海北的天空中赛场上,需要的是什么呢?

品系鸽的归巢是遗传家族的优势,杂交鸽归巢是继承父母鸽的优势,那么从理论上讲,杂交鸽遗传是不稳定的,然而摘金夺银的成绩又作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在定向培育的方式中只能解决品系的培育,而后天的地区适应性,和赛鸽的生活习性却更为重要。地区适应、赛线适应和习惯赛地生活习性的赛鸽,能解决适者生存道理,在一个赛场参赛的赛鸽,不管是品系还是杂交的,在赛场上赛的只是速度,这样看似乎血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名次和结果。

这只是一个比喻,品系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是延续发展进化的必要过程。品系鸽配对的方法,是在了解配鸽的血源关系下进行的,不能采取杂交,要同近亲种鸽和同系种鸽配对,产生优秀种鸽,再使用掺血的方法来进行复壮。

如我们自行培育品系,就要选父母鸽一方是近亲种鸽,另一方是杂交种鸽,育出直代的赛鸽,表现能力相近的品系种鸽的一方,再选择下代遗传性较稳定的,这就是杂交优势显现,也可以证实杂交鸽的根还是品系,是一个体系分出的同类新产物。杂交归巢鸽再用它的后代以同样的方法配对,代代相续,这就是最简单的育种方法了,最好是用经检验的种鸽和多次上路的成绩鸽,这就是同系配、挂血配。

当然选择育种的方法很多,只要是根据各自的爱好经验留种,育出的赛鸽遗传性强、稳定性好就是目的。

赛鸽选配五大途径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信鸽配对的文章,因为毫无疑问,对于养信鸽来说,种是基础,配是关键。种无疑是最重要的,这就好比盖楼的地基,地基打不牢,这楼就是盖得再高再漂亮,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出问题,会垮掉。但是只有好种,如果不能正确的对种鸽进行配对,种鸽的优良基因就不能很好的传递,我们就不能得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鸽子。

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有关信鸽选配的问题:

一血统:花开一树香,鸽飞一滴血,血统很重要,血统最重要。信鸽的血统不是名家大户随手写出的一张纸,也不只是一个国外养鸽者的人名。血统是鸽子的内在品质,是这鸽子的父母代祖代的辉煌赛绩。我在给鸽子配对的时候很注重参考鸽子的血统,因为实践证明某两个血统的鸽子相配确实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功的机率会比较大,如胡本配戈马利、林波尔配薛中雅、詹森配幕利门、杨龚多拉斯配桑杰士等等。

二眼砂:有好多鸽友在给鸽子配对时不看眼睛,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是对是不对。我只是在谈自己的看法,我给鸽子配对必须看眼睛。原因很简单,只要作出的鸽子眼砂与父母种鸽相比眼砂退化,这个配对就已经失败了。有的鸽友认为种鸽配对时眼砂要在明暗、色素、结构、粗细等等方面拉开差距,这种观点没有错,但我要说的是,眼睛配对是一门艺术,在拉开差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讲究和谐、讲究进化、追求完美、注重色素的搭配。这就好比是画中国画,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你上去来一笔大红,接着再来一笔墨黑,胡乱搭配,最后画成的这幅画还能看吗?同种色素不同结构或同种结构不同色素眼睛的鸽子相配会比较好,另外还要注意几种眼睛的鸽子不能互配:1、不要用两只全圈有色眼志的鸽子相配;2、不要用两只浅色眼的鸽子相配;3、不要用两只眼志相同的鸽子互配。

三羽色:我认为在羽色的搭配上跟眼睛差不多,在拉开差距的同时还要讲究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不用两只降鸽互配,不用两只花头白条的鸽子互配,不用两只垃圾灰的鸽子互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降鸽的,我通常用降鸽和灰鸽子或雨点鸽子相配。实践证明,降雄配灰雌通常会组成黄金配对,詹森系中的降鸽配石板鸽子成功的机率会很大。我不太喜欢像垃圾灰那种脏灰羽色的鸽子,如果是垃圾灰羽色的种鸽,我通常会选比较纯在的灰色或降鸽与之相配。

四体形:相信每一位鸽友在给鸽子配对的时候都会看鸽子的体形,我也不例外。如果是三角体形的鸽子要配比较修长一点的鸽子,如果雌鸽体形比较大,最好配一只比较小一点的雄,龙骨高的鸽子要配龙骨低一点的中和一下。

五回血配:回血配是对鸽子提纯的一种有效途径。现在的回血配包括极端近血配和赛绩沾血配两种。极端近血配一般都是为了保留某个品系或者复制某只鸽子,所以作出的鸽子直接留种。通常父女配留子,母子配留女,这样配出的鸽子退化现象较为明显,作出的鸽子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慎重选择优良的个体。赛绩沾血配出的鸽子直接参赛,这种回血方法比极端近血配运用的更多,同种血系的两只赛绩鸽相配,这样既能提升血统的纯度又能激发赛鸽的速度,如叔侄配、祖孙配、姨表配、同父异母兄妹配,这样赛绩沾血配出的鸽子一经放路检验取得成绩,便可直接留种,而且做种价值极高。

种鸽的选配里面确实有很深的奥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创建和谐社会,在给鸽子的配对上同样也要讲究和谐。詹森兄弟中的艾德兰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在给鸽子配对时追求绝对的和谐,绝不会用两只外形反差很大的鸽子相配。

为了得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鸽子,为了使作出的小鸽集中父母的优点弥补父母代种鸽的不足,为了使作出的鸽子不仅是一只好赛鸽更是一只好种鸽,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合理的给种鸽选配。

再谈信鸽“回血”

谈到近亲回血,可以说是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绝大多数老鸽友肯定也都尝试过近亲回血,至于成功者几许,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近亲相交,在生物学上是一个特例。不可否认,近亲相交也能产生出非常优秀的子代,这些子代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其父母,而这种子代也正是广大养鸽人所梦寐以求的。但是,近亲相交产生更多的是退化甚至残疾、畸形的子代,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这也正是鸽友们将优秀信鸽回血的难度所在。

回血是旷日持久,投入大产出低而且淘汰率很高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被回血的信鸽一定要是非常非常优秀的种鸽,差一点也不行。有的鸽友偶尔得了个冠军,然后赶紧将其父母分别回血,以期待年复一年的夺冠,这种做法基本是要失败的。首先其被回血对象的优秀性都还没有被证明。对于广大鸽友来说,子代甚至是孙代有多羽进入前1%名次的那些种鸽才值得我们作为回血对象。前10%名次只要管理和训练到位,大多数信鸽都能达到,建议大家千万别把回血的标准放到这里,你很可能会输得很惨。相反稳定的前1%名次就要看信鸽的优秀遗传因素了,这是回血的起码要求,当然名次再前的更佳。多少鸽友的待回血种鸽能达到这个标准?

大家都知道名家詹森善于回血,善于用近血鸽作翔。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詹森回血所得的许多知名种鸽其父母的年龄都是比较大的,有的甚至已经十多岁了。回血对象鸽往往要参加比赛3-4年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才开始作育子代,而后在生命剩下的10年左右时间里不断作育出子代以供挑选。这说明回血并成功获得下一代优秀种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当然这个优秀的标准也绝不一般,至少要和上一代种鸽的能力水平相类似甚至超越上一代种鸽,这样才能算是回血成功。多少鸽友的待回血种鸽会经历如此长时间的不断试验?

回血鸽的淘汰比例也是相当惊人的。还是以詹森为例,一羽种鸽10年左右回血作育出的子代,最后留下作为下代种鸽的往往只有1~2羽。淘汰比例可见一斑,真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反观现下鸽友们的回血,能达到以上要求的少之又少,或者根本没有。很多鸽友往往是回血出1~2对子代,“象征性”地挑出其中“看上去”比较好的直接作为种鸽使用,成功比例的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其实也不能怪鸽友,现在的信鸽比赛非常激烈,各种优秀血统鸽的购买也非常容易,真的很难再让鸽友们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去筛选优秀的回血种鸽了。

当然,难度与价值肯定是成正比的。能延续回血的成功往往意味着新的信鸽品系的诞生,那么赛鸽界,你的名字很可能会被载入史册。

种鸽的“四化”

基于本人对种鸽的理解,要求配对双方的选择条件和遗传效果达到什么程度,对种鸽的要求归纳为 “四化”,即:成绩化、年轻化、基因化和强势化,具体分解如下:

第一、种鸽要成绩化

赛鸽在比赛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首先取决于种鸽的好坏,种鸽的好坏的又往往表现在它本身或上代有无优良的竞赛成绩,这个道理是养鸽者都知道的。所以,种鸽必须成绩化,每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打比赛的方式不同,追求也不相同,无论是公棚赛还是地方赛,总体要求种鸽本身或上代必须有优秀的竞赛成绩,成绩为赛鸽的血统之源。

第二、种鸽要年轻化

赛鸽体质的好坏,能否胜任激烈的比赛活动(这里排除鸽主的饲养、管理、调整能力的因素),多数源于种鸽的遗传,种鸽年轻体质好、生蛋质量高、繁殖能力强、抵抗疾病强,它所遗传的子代就生命力强、体质健壮、提升状态快、爆发力强、赛后恢复快,比较适合公棚的粗犷饲养与管理,以及地方的密集型赛事。许多公棚成绩鸽的子代下一年仍能在公棚取得突出成绩,问题就在于此。例如1995年的北京爱亚卡普决赛亚军,其子是96年该棚的决赛冠军,其孙是97年该棚的决赛7名,这是许多成功例子之一,综合而论,用年轻鸽做种有其优越性。

第三、种鸽要基因化

种鸽的基因化,主要是讲配对至少一方为血缘配所生。大家都知道赛鸽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取决于优良基因的遗传,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飞这“一滴血”,而这“一滴血”能否稳定遗传给子代,主要在于种鸽基因是不是纯合子,这个纯合子并不是100%的纯度,而关键在种鸽是不是相同血缘并且成绩突出的优秀个体进行配对所生。许多鸽友都很追崇詹森鸽,詹森鸽的遗传稳定、成绩突出,成就了不少世界级的名家,原因在于詹森两代人多年多代的基因复合。

第四、种鸽要强势化

种鸽的强势化,就是种鸽的优良基因要保持强者恒强或者提升,使子代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赛鸽走强是鸽友们追求的的目标,走强即为强势化遗传,强势化遗传建立在稳定的基因上,稳定的基因来源于优良的、合理的、巧妙的血亲配对,然后用1+2或2+2(1代表杂交鸽,2代表回血鸽或血亲鸽)的方式参入优秀个体,子代赛绩得到提升后,再将重心移至适应新赛制、新环境(包括地域变化、气候变化、影响定向因素加强的变化等)的提升个体上,进行新一轮的回血杂交工作。

以上是自己对种鸽要求的浅表看法,请看到的鸽友多提指正意见,以期共同提高;如觉得不值一看,我在此为浪费你的宝贵时间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