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诸多细节都不同寻常。

5月28日的记者会时长为1小时55分钟,为近年来最短。总理共回答11个问题,数量也为近年来最少。在梅地亚中心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大多都戴着口罩。李克强总理则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场内,通过视频连线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切,都是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而采取的新举措。

“我想这个距离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记者会甫一开场,李克强总理对中外记者开门见山说。

事实上,同样因为新冠疫情而变得“不同寻常”的,还有中国经济。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中国经济一季度也出现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力度多大、如何实施,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问题。

实现了“六保”的任务,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

英国路透社记者率先向总理提问:不少国家政府出台了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和货币措施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出台的财政措施,据测算约占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比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期有所降低。

“未来几个月,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从更长远看,中方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不断紧张的中美关系?”这位记者问道。

李克强在回答中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今年我们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实事求是的。

“但是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总理说,“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我们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发展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他说,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要‘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总理形象比喻道。

他强调,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要摸准脉、下准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这样一个“有力度”的规模性政策,钱从哪来?总理现场算了一笔细账

李克强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时候,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根据前期经验,也是判断当前形势,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一个规模性的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

而这样一个“有力度”的规模性政策,钱从哪来?总理现场算了一笔细账: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缴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这一块加起来比前一块,大概是它的两倍。而且我们是要推动这些资金用于保就业、民生和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李克强说,“这和我们现在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40多万亿的总盘子相比,它的比例是两位数以上。”

李克强强调,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稳住基本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且会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实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总理说。

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

增加的政策资金,钱要用到哪里去?这同样是现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随后向总理提问:“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这些资金真正地惠及企业,避免空转,也让我们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李克强回应道,“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所以我们在政策上要注重创新。”

创新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把钱花在“为企业纾困+激发市场活力”上。李克强强调,本次规模性政策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这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

“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而且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占90%以上。我们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直接或比较直接地支撑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总理说。

创新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财政资金的“直达机制”。李克强说,要让政策资金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

“我们还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总理说,“我们会瞪大眼睛盯着,也欢迎社会监督。我们采取的措施,最终效果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认可。”

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如何让“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做到可持续,李克强开出的“方子”是:

一是“压减政府开支”。总理强调,中央政府这次是带头过紧日子,中央部门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他说。

二是“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李克强说,我们强调扩大消费并不是说不需要投资,而是要扩大有效投资。这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000亿元,再加上一些国债,有2万亿元的规模,在规模性政策中占百分之二三十。

“但我们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总理说。

“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李克强强调,“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特殊时期的全国两会,立起中国笃定前行的路标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这既是落幕,也是启程。中国两会向世人表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史上罕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既在按照原定步骤推进一些事,还在加快节奏谋划一些事。中国两会和两会高票通过的一系列重要报告、法律、决定,立起了中国风雨兼程、笃定前行的路标。

一系列重要报告:

部署下一步 齐心闯难关

28日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此前的政协会议也通过了相关报告和决议。这一系列重要报告对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成为下一步怎么干的“施工图”。

  △闭幕会开始前的大礼堂。(总台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报告,也是面临形势最特殊的报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年来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今年尤其如此。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如何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入场就座。(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下午,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他表示,“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军乐团为演奏做准备。(总台央视记者王威拍摄)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表讲话时说,“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视频: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45年前的这一天,我国登山队员登顶珠峰,并首次测得8848.13米的岩面高度。

一部重要法律:

民法典标注法治中国新高度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当天,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性立法。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每位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和它息息相关。

  △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总台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编纂民法典”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编纂民法典采取的是“两步走”。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当天,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公布刚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大礼堂内国徽庄严。(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再与民法总则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疫情发生后,又对草案作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

习近平强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即将走入中国人生活的民法典,将为保护人民民事权利、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护航”。

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中国将通过立法、修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专项计划,今明两年制定修改法律17部,适时修改法律13部。

一个重要决定:

补国家安全漏洞 保“一国两制”前途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的第五项议程,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六天后的闭幕会上,在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这一涉港决定获得高票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涉港决定表决现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当前,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由于受到阻挠、干扰,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一直没能完成,香港出现国家安全领域长期“不设防”的状况。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完全必要的。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座位上的表决器。(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这一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根据“决定+立法”两步走的方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依法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

全国人大会议通过涉港决定,是堵塞香港国家安全法律漏洞的必要之举,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治本之策。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怎会有安居乐业的家园!”

  △闭幕会后,代表们乘车离开。(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史伟拍摄)

  △湖北代表团乘机离开北京。

去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了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特殊之年的全国两会,树起了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路标,也为这一句话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5月份我国出口总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5月份我国出口总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出口持续回暖 民企活跃度高

稳住外贸基本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延续了上个月的正增长态势,显示出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正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外贸业该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本报记者带您解读数据、分析变化——
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下降12.7%。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延续了4月份以来的正增长态势,持续回暖。这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外贸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
“出口持续回暖,主要得益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外贸企业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全球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李魁文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与前4个月持平。其中,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表示,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少0.56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
同时,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提升特征更趋明显。
首先,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小幅提升。前5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91万亿元,占我外贸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2.77万亿元,下降8.1%。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39万亿元,下降0.1%。
其次,贸易多元化成效进一步显现。前5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有所下降。其中,东盟依旧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贸易总值达到1.7万亿元,增长4.2%,占我外贸总值的14.7%。同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43万亿元,与泰国、波兰和匈牙利进出口分别增长8.1%、6.9%和7.5%。
此外,民营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比重提升。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7万亿元,下降0.1%,占出口总值的52.7%;进口1.84万亿元,增长5.4%,占进口总值的34.5%。
李魁文表示,在巩固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生力军。从海关注册数据看,今年5月份,在海关新注册的民营企业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近三成。
维护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所在。当前,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外贸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税费减免、金融支持、便利通关、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有效促进了外贸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工作。
“日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动,再加上此前国家新设的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开放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徐德顺表示,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下一步我国外贸走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当前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中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扩大进口,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记者 顾阳)

重中之重!今年总理报告有这些关键词

2020年5月22日上午,一份“特殊”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在人大代表们手中,和往年比,薄了不少。
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篇幅上减了近一半,但分量丝毫不轻。一起来通过词频分析,打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保”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就业”出现39次、“民生“出现21次
“稳就业、保民生”贯穿整份报告。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共出现85次。

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上说,“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今年报告强调,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涉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就业”。本次报告的1万余字篇幅虽然仅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但“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比2019年的报告还多出现9次,报告起草组成员表示“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民生”的频次也增加了7次。
到底如何保障就业和民生?报告里给了答案。
“小微企业”是最常提及的市场主体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在今年的报告中,跟市场主体相关的词里,“小微企业”提及次数最多,总计12次。其中6次为单独提及,还有6次是列入“中小微企业”一词中。足以证明对“小微企业”这一就业主要“容纳器”的重视。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在近年的报告中实属罕见。

“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
“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
基于词向量计算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得到“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关联度分别为0.999952912和0.99995732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今年的经济发展,高度与民生挂钩。
包括“两新一重”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突出了民生导向。“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等都是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钱从哪里来呢?要靠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要靠政府大幅压减支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围绕“疫情”这个最大变数
出现一系列新重点词
和2019年对比,2020年报告里一个突出的新词就是“疫情”,在今年的报告中出现了31次。
围绕疫情这一最大“变数”,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重点词。
“延”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体现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政策举措:延长全国春节假期;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等等。
还有 “供应”“物资”“稳岗”“恢复”等涉及保障人民基本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的词,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广义货币供应量、煤电油气供应,以及应急物资、抗疫物资、医用物资等等。